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年
摘要
食物特应性斑贴试验及其方法学探讨
背景
特应性斑贴试验(APT)是一种较新的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可用来检测吸入性过敏原、食物过敏原等蛋白质抗原引起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帮助明确可能致敏原。约40.8%的持应性皮炎(AD)患儿伴有食物过敏,对于慢性、复发性皮炎为临床表现的AD患者,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检测更有助于发现过敏原,尤其是伴有食物过敏者。与吸入性抗原过敏不同,明确食物过敏原后可通过回避过敏食物和调整饮食结构来避免过敏原的摄入与接触,从而减轻病情或减少疾病的复发。
食物APT目前按照欧洲特应性皮炎特别委员会(ETFAD)提出的方案进行,因尚无标准化抗原,建议使用新鲜食物作为受试物。但是食物可能存在组成部分、性状的差异,及浓度的不同,都可能作为影响因素干扰APT反应结果。APT的另一难点在于判读的主观性,不稳定性,其反应动力学特殊,判读与斑贴试验不同,使用新鲜食物也导致非特异性反应增多,判读时刺激反应与阳性反应的鉴别尤为重要。因此需要有合适的客观指标来増加判读的可靠性。实时录影监测系统用于测量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量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红斑程度及动态反应皮肤红斑变化程度和反应部位的血流情况。
本研究将其应用于APT反应的评估,并探讨其与反应的关系。
目的
评价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常见食物过敏原特应性斑贴试验的反应特点,并从抗
原、封規时间和结果判读等方面对特应巧斑贴试验的方法学进行探讨。
方法
对门诊95名A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病史资料及食物过敏和食物规避情况。选择常见食物过敏原同时进行APT和SPT检测,比较二者检测结果,判读时点阳性反应的血流值高于可疑反应,24h判读时点血流量及血流量差值在总反应的可疑反应与阳性反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部分AD患者在日常饮食中有食物规避行为,但仅少部分认为规避有效。
AD患者食物APT阳性率高于SPT,部分抗原APT阳性率受年齡的影响,但在不同病倩严重程度、皮肤干燥程度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是否伴有呼吸系统特应性疾病或总IgE的升高无关。
APT两次判读时点阳性反应无明显增强趋势,不能借助其逐渐增强的反应动力学特点来辅助判读。
屏障功能受损时,鸡蛋apt的阳性反应无明显增加,蛋清与蛋黄引起的反应不同,属于同一物质的两种成分,建议分开进行APT试验;
APT阳性反应不受抗原浓度的影响;建议选择熟的肉类抗原作为受试物。
非创检测血流量可用于辅助鉴别刺激反应与阳性反应及可疑反应与阳性反应,可为APT判读提供有效的客观评估方法,增加了判读可靠性,可作为APT的辅助判读方法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 食物过敏 特应性皮炎 斑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