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解剖部位皮肤斑贴试验结果比较和分析

2017-05-23

不同解剖部位皮肤斑贴试验结果比较和分析

陈晶晶 范立英等

中国美容医学2008年第03期

[ 摘要] 

目的: 比较面部、前臂和背部三个部位同一产品局部封闭式斑贴试验结果的异同。

方法: 以 2006 年 8 月~2006 年 12 月在北京空军总医院化妆品皮肤病专科门诊投诉化妆品过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判断标准采用《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中的 7 项化妆品皮肤病诊断国家标准( GB 17149. 1~7- 1997) , 统一登记表格记录化妆品皮肤病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相关化妆品信息, 分别在面部、前臂和背部进行同一产品的斑贴试验, 对斑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 112 例患者完成了318 个产品的斑贴试验, 面部阳性反应例数最多, 62 

例( 占总患者的 55. 36%) , 84 个产品( 占总产品数的 26. 42%) ; 其次为臂,39 例( 34. 82%) , 59 个产品( 18. 55%) ; 背部 38 例( 33. 93%) , 52 个产品( 16. 35%) 。面部和背部、面部和前臂斑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背部和前臂斑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进行化妆品的斑贴试验中, 面部皮肤较前臂和背部敏感。所以对于那些病史和临床表现典型,而背部斑贴试验结果却呈阴性的患者,可以考虑在面部进行斑贴试验来提高阳性检出率。

讨论

斑贴试验在临床上用于检测潜在的过敏原或刺激物,既往研究证明多种因素可影响斑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如斑试物剂量和体积、观察时间、抗原浓度和斑试器等。我们采用同一产品在不同部位进行斑贴试验,结果显示面部和

前臂、面部和背部斑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人体的不同解剖部位皮肤敏感性直接影响斑贴试验结果。

斑贴试验呈阳性反应有两种可能:刺激性反应或过敏性反应。化妆品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典型的Ⅳ型迟发性变态应,作为过敏原的外界物质在接触皮肤后可造成局部致敏。过敏原属半抗原,必需与载体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后才能被朗格汉斯细胞(LCs)所捕获,LCs 将半抗原 - 载体蛋白结合物质消化为肽片,与其表面的 MHCⅡ类抗原分子结合,携带抗原的 LCs 离开表皮,12~48h 后通过淋巴回流至局部淋巴结,将抗原呈递给 CD4+T 细胞,随后 CD4+T 细胞被活化。CD4+T 细胞的激活需要双信号,当 LCs 表面的多肽 -MHCⅡ复合物与CD4+T 细胞表面的 T 细胞受体结合时,释放第一信号。LCs 还同时表达 ICAM-1、LFA-3、B7 等粘附分子,分别与淋巴细胞膜上的配体 LFA-1、CD2、CD28 结合,成为第二信号完成致敏反应。

致敏后,如果皮肤再次暴露于相同的过敏原,可导致特异性致敏 CD4+T 细胞(主要是 Th1)从局部淋巴结转移到全身血液循环中,再到达受侵袭的皮肤。12~36h 内,Th1细胞合成释放 IL-2、IL-4 及 γ- 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促使 T 细胞增生。

扩大免疫反应,活化细胞毒性 T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巨噬细胞,引起表皮海绵形成及真皮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表皮细胞受到破坏,而产生丘疹、水疱甚至大疱等表现,导致迟发性皮肤炎症反应的发生。

对于化妆品过敏的患者来说,面部是致敏原初次刺激部位,初期的局部 T 细胞致敏可能限于面部及其邻近区域,再次进行斑贴试验相当于再次受到抗原的攻击,面部及其邻近区域可能容易迅速发生反应。而前臂及后背皮肤远离抗原的初次攻击点,在局部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一定致敏,或虽能致敏但在反应出现时间和强度上与原发部位有明显差别,所以斑贴试验结果也有所不同。评价化妆品过敏反应时,面部阳性率理论上应高于前臂或背部,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角质层厚度、皮肤表面脂膜、p H 值、经表皮失水率与皮肤含水量因素都可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状态,不同部位皮肤在这些因素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有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对变应原或刺激物的反应性不同,敏感性不同,从而影响斑试结果。此外,尚有部分产品的斑试结果在面部呈阴性而前臂呈阳性,或在面部呈阴性而背部呈阳性,可能是由于试验期间面部斑试器封闭不严,对此我们尚不能给

予确切的解释,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日常工作中,运用斑贴试验来辅助化妆品皮肤病的诊断时,通常在背部进行斑贴试验,而我们认为面部敏感性更高,所以对于那些病史和临床表现典型,而背部斑贴试验结果却呈阴性的患者,可以考虑在面部进行斑贴试验来提高阳性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