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致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节选)

2018-04-0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 100050

摘要:

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一类疾病,由于发病机制不清,防治困难。制备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防治措施的关键环节,最常用的模型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猪和犬等,不同动物模型反映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方面,使我们不断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种属差异使得模型始终与原型存在距离,根据不同动物的特征,建立同一疾病不同主题的动物模型,用以反映疾病不同侧面和发展阶段也是模型构建的发展趋势之一。


1 小鼠模型

小鼠体积小、经济易得,易于操作和取材,便于进行基因改造,而且用于免疫学和其他生物学分析的相关抗体等试剂种类多,技术方法健全,是目前构建模型最常用的动物。

三硝基氯苯和唑酮是常用的半抗原,在致敏性检测中作为阳性对照,基本原理是实验动物通过皮内注射和 /或涂皮的方法接触半抗原( 诱导接触),间歇 10 ~ 14 天以后动 物 再 次 接 触 激 发 剂 量 的 半 抗 原(激发接触),使动物皮肤出现一定程度和强度的反应。

2 豚鼠模型

豚鼠迟发型超敏反应与人相似,是最普遍使用的检测化学物过敏性的动物模型。OECD 中经典的致敏过程如下:将致敏物与豚鼠背部皮肤重复接触 2

 或 3 周作为诱导期,间歇 14 天后,选择其他部位,通常为侧腹部,涂抹不产生刺激性的剂量进行激发。激发过程中观察豚鼠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或异常现。

3 大鼠模型

SHENTON和 CHEN等报道,以 150mg /( kg·d) 的剂量给予雌性挪威棕鼠( B

rown Norway rats,BN 大鼠) 口服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至第 7 ~ 10 天时,32 /32(100% ) 大鼠耳廓红肿,第 10 ~ 12 天出现皮疹,背部结痂。

4 构建动物模型的限制

设计和建立适 当 的 动 物 模 型 是 进 行 机 制 研 究 的 必 要 途径,但必须看到建立动物模型存在一定的限制。虽然豚鼠、小鼠和大鼠模型普 遍 应 用 于 研 究 接 触 性 皮 炎 和 迟 发 型 变 态 反应,使我们不断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种属差异使得模型始终与原型存在距离。

5 小结

目前,动物模型对于机制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动物模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类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的很多特征。通过动物模型,我们已经了解到应用佐剂和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对于提高外源物质诱导皮肤致敏易感性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用动物模型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作更加深入的研究。有大量证据表明基因多态性或者皮肤屏障功能缺陷是变态反应性皮 炎 的 发 病 的 易 感 因 素,例 如,有 73. 5% 的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携带 HLA-B* 1301 等位基因;约15 % 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缺乏中间丝相关蛋白基因 ( filaggrin);在 60 例卡马西平药疹患 者 中,59 例 携 带 HLA-B* 1502 等 位基因。基因 - 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可能是变态反应性皮炎发病的模式之一,由此可以推测,从基因和环境因素入手,构建出与人类发病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将极大的推进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另外,一种动物模型可能无法模拟人类 疾 病 的 各 个 方 面 和 不 同 阶 段 的 动 态 变 化 过程,建立同一疾病不同主题的动物模型,用以反映疾病不同侧面和发展阶段也是模型构建的发展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