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 例面部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邵亦心,胡 跃,王朵勤,朱奕锜,徐金华,唐 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40)
世界临床药物 WORLD CLINICAL DRUGS Vol.38 NO.2
摘要:目的 探讨面部皮炎患者的外源性接触性变应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 311 例面部皮炎患者的斑贴试验结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11 例面部皮炎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为 90.35%,其中 40.84% 的患者存在 5 种及以上的阳性变应原。45 种检测物中,列前五位的常见变应原依次为溴硝丙二醇 (59.16%),硫柳汞 (43.73%),氯化钴 (38.59%),氯化镍 (37.94%),十二醇硫酸钠 (33.76%)。男女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但男性患者二甲苯和萘基混合物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此外,各年龄组间比较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溴硝丙二醇、硫柳汞、氯化钴、氯化镍及十二醇硫酸钠是面部皮炎的主要变应原,性别、年龄因素对斑贴试验阳性率无显著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取我院皮肤科 2014 年 2 月至 2015 年 2 月确诊的 311 例面部皮炎患者。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诊断为面部皮炎,患者皮损表现为颜面部包括眼睑、口周、颊部反复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和鳞屑[1]。所有患者于斑贴试验前 2 周及试验过程中停止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 长效药物需停用 4 周 ),试验前3 d 及试验过程中停用抗组胺药物 ( 长效药物需停用3 周 ),试验前 7 d 及试验过程中停用免疫抑制剂。斑贴试验过程中嘱患者避免洗澡、饮酒、剧烈运动
及搔抓斑试部位,睡眠时尽量采取仰卧位。排除标准:①急性刺激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和湿疹患者;②测试部位皮肤有痤疮、毛囊炎、疖肿、溃疡和糜烂等皮损;③皮损处于急性发作期;④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⑥中途失访或中止试验者。
1.2 试验方法
按照说明书由专人进行操作。将已知添加赋形剂的 变应原按序号依次放入惰性聚乙烯塑料制成的斑贴测试芯室内,液体变应原则先在斑贴芯室内放一滤纸
片,然后滴加变应原。将含有抗原的斑贴胶带在上背脊柱两侧的正常皮肤处自下而上平整敷贴,并用手掌轻轻挤压以排出空气。敷贴 48 h 后,由上而下慢慢撕下斑试器,30 min 后肉眼初步观察,于撕下斑试器 24 h 后进行最终结果判读,必要时于第 7 天再次观察有无迟发性反应。
1.3 观察指标
由皮肤科医生观察患者背部斑试器敷贴处皮肤改变,根据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 (ICDRG) 推荐的标准判读结果[2],阴性 ( - ):无反应;可疑反应(±):仅有轻度红斑;弱阳性 ( + ):敷贴处出现红斑,并有炎性浸润或少量丘疹;强阳性 ( ++ ):敷贴处出现红斑、炎性浸润、丘疹和水疱;极强阳性( +++ ):敷贴处出现红斑、炎性浸润明显、水疱和大疱。出现弱阳性、强阳性、极强阳性结果中的任意一项即判定为变应原阳性反应,分别记录各阳性例数计算阳性率。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共收集 311 例面部皮炎患者,其中男性 15 例,女性 296 例,男女比例为 1 ∶ 19.73,年龄 11 ~ 80 岁,平均年龄 (35.32±12.66) 岁,病程 3 d
~ 18 年。
2.2 斑贴试验结果
311 例患者中有 1 项或 1 项以上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 281 例,阳性率为 90.35%。列前五位的常见变应原依次为溴硝丙二醇 (59.16%),硫柳汞 (43.73%),氯化钴 (38.59%),氯化镍 (37.94%),十二醇硫酸钠 (33.76%)。在
281 例阳性反应者中,1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 41 例 (13.18%),2 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 44 例 (14.15%),3 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 28 例 (9.00%),4 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 41 例(13.18%),5 种及以上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 127 例(
40.84%)。
2.3 与性别和年龄的相关性
281 例 阳 性 反 应 者 中, 女 性 268 例, 阳 性 率90.54%(268/296),男性
13 例,阳性率 86.67% (13/15)。男性和女性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